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重慶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重慶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shù)闹貞c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wǎng)頁上的學姐微信。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來自重慶大學研究生院網(wǎng)站,及歷年考研分數(shù)線數(shù)據(jù)的匯總(學校網(wǎng)站一般不穩(wěn)定,或存留的分數(shù)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重慶大學歷年考研分數(shù)線,希望對你的考研報考有用。
以下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wǎng)站,如有錯誤,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免費更新或刪除。建議導師將更新的簡歷尤其對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發(fā)送給我們,以便考研學子了解導師的情況。(導師建議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續(xù)隨時更新網(wǎng)頁或發(fā)布調劑信息??佳信删W(wǎng)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聯(lián)系方式>>。
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可用 Ctrl+F 進行搜索)
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楊士中
楊士中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國家“211工程” 運載器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技術重點學科和國家“985工程”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楊士中長期在通信與測控領域的教學科研一線忘我拼搏,在通信、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領域取得了多項開創(chuàng)性成果,先后以第一獲獎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發(fā)明獎6項;此外還獲得學術聲望很高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和“光華科技獎”;部委級科技獎7項;國家發(fā)明專利3項;出版專著2部;發(fā)表論文及設計報告百余篇。曾榮立航天部一等功、獲國防科工委獻身國防科技事業(yè)榮譽證章、2005年獲何梁何利獎、1996年獲光華科技獎、1999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8年全國教育戰(zhàn)線勞動模范、全國模范教師、1990年全國高校先進工作者。主要成果如下:
?、?ldquo;特種通信系統(tǒng)”(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②“衛(wèi)星傳輸型CCD電視遙感系統(tǒng)”(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ldquo;統(tǒng)一擴頻測控及圖象傳輸體制”(國家發(fā)明三等獎)
④“精密跟蹤系統(tǒng)中頻率截獲新方法”(國家發(fā)明三等獎)
?、?ldquo;飛行器統(tǒng)一測控綜合終端裝置”(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ldquo;單、雙頻多卜勒頻率截獲接收機”(全國科學大會獎)
?、?ldquo;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ldquo;光華科技獎”
七項部省級獎中代表項目是:
?、?ldquo;衛(wèi)星數(shù)傳機和衛(wèi)星語言通信機”
②“擴頻技術在再入測量中應用的關鍵方法研究”
③“相干擴頻系統(tǒng)快速捕獲與鎖定保護的新方法及理論”
獲國家發(fā)明專利三項:“無載波統(tǒng)一擴頻測控及圖象傳輸系統(tǒng)”,國家發(fā)明專利(88105951);PN碼快速捕獲的方法及裝置,國家發(fā)明專利(專利號:92107012.8);靜電容無繩廣播方法,國家發(fā)明專利(92108267.)。他鍥而不舍地攀登科學高峰,以淵博的學識和誨人不倦的良好師德,為國家培養(yǎng)了碩士、博士和博士后100余名。
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鮮學福
鮮學福,男,四川省閬中縣人,漢族,中共黨員,1953年中國礦業(yè)學院采礦工程畢業(yè),1956年北京礦業(yè)學院研究生班畢業(yè),1964年獲蘇聯(lián)莫斯科礦業(yè)學院采礦工程副博士,現(xiàn)在重慶大學資源及環(huán)境科學學院工作。
鮮學福院士長期從事礦井煤層氣理論及其工程應用方面的研究,先后完成了“煤與瓦斯突出潛在危險區(qū)區(qū)域預測、礦井深部煤層瓦斯賦存規(guī)律及治理方案、礦井采區(qū)煤層瓦斯涌出規(guī)律與通風調節(jié)控制和提高瓦斯抽放率的方案、礦產資源開采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利用,并做出了突出貢獻。
提出了煤與瓦斯突出潛在危險區(qū)域的預測方法及提高瓦斯抽放率的技術,率先將煤層保護層開采與瓦斯抽放相結合,解決了近距離煤層保護層開采及抽放瓦斯等技術難題;所創(chuàng)立的煤與瓦斯突出潛在危險區(qū)預測理論及其方法應用于國家七五攻關項目“煤與瓦斯突出綜合治理”的研究和多個高瓦斯突出礦井,較有效地防治了復雜條件下深部開采礦井煤與瓦斯突出等動力現(xiàn)象發(fā)生;解決了國際上有爭議的瓦斯吸附鍵問題,并在國際上首先完整地建立了包含地電場、地應力場、地溫場的煤層瓦斯?jié)B流理論,為煤層開采時瓦斯運移、富集、涌出的預測及抽放技術的改進奠定了理論基礎。運用這些理論和技術,解決了多個煤礦的煤層氣開采工程問題及生產難題,安全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顯著,完成的國家八五攻關子項“巖鹽開采理論及工藝技術的研究”,實現(xiàn)了鹽礦水溶開采工藝與技術的革新,并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
鮮學福院士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作出了突出貢獻。已為國家培養(yǎng)了31名博士和18名碩士,這些人現(xiàn)已成為教學科研和工程技術方面的骨干力量,其中有8人被破格提為教授,20人提為副教授和高級工程師,4人成為博士生導師,2人為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1人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采礦工程學科于81年和86年先后被批準為碩士和博士授權點,并于99年被評為建立博士后流動站。該學科92年被評為四川省重點學科。
鮮學福院士先后獲國家級獎2項、省部級一、二等獎9項。發(fā)表論文160多篇、技術報告26份、專譯著8部。
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孫才新
孫才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海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1969年重慶大學電機系電力系統(tǒng)及其自動化專業(yè)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9-1990年在原蘇聯(lián)列寧格勒工業(yè)大學高電壓技術及設備專業(yè)作訪問研究。
從1997年至今,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電氣工程)評議組第四屆成員、第五屆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電工學科評審組組長,國家科技獎動力與電氣技術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高電壓技術專委會副主任、高電壓絕緣分專委會主任,以及《電工技術學報》、《高電壓技術》、《高壓電器》等期刊社編委。從1995年6月至2004年12月,相繼擔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長助理、副校長?,F(xiàn)任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同時還兼任重慶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團顧問,重慶市科協(xié)副主席,重慶市傳統(tǒng)產業(yè)改造提升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等,并于2002年被批準為重慶市電氣工程學科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
專長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在高電壓與絕緣和故障診斷技術研究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在復雜環(huán)境中的電氣外絕緣技術、電氣設備在線監(jiān)測及故障診斷技術與工程應用、以及高電壓技術與生物醫(yī)學工程交叉學科等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成就,并取得顯著應用成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以及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8項和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發(fā)明專利2項,列為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1項。在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專著4部和譯著2部,在《中國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錄70余篇。
長期工作在科研和教學第一線,以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營造了團結奮進的學風,培養(yǎng)了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穩(wěn)定的科研團隊,創(chuàng)建了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的在國內外有顯著特色的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他培養(yǎng)的研究生已獲博士學位32人、碩士學位60余人、博士后出站10人,都已成為國內外高校、研究院所和企業(yè)的高級技術或管理人才。
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秦大同
秦大同,男,1956年11月生,漢族,工學博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第四屆主任,國際機構與機械科學聯(lián)合會(IFToMM)執(zhí)委會委員、IFToMM齒輪傳動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傳動分會副主任、《機械工程學報》和《中國機械工程》等雜志編委。
先后承擔了國家“863”和“攻關/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和有關部委科研項目20多項。主要學術和技術貢獻有:提出了環(huán)面蝸桿傳動承載彈性嚙合、失配嚙合傳動的理論和嚙合性能控制的方法;建立了環(huán)式減速傳動動力學分析和減振降噪設計的理論,研究成功低振動噪聲的新型環(huán)式減速器;提出了旋轉機械傳動系統(tǒng)基于圖形化拓撲知識表達和專家系統(tǒng)相結合的故障智能診斷方法,研究成功旋轉機械故障智能診斷系統(tǒng);建立了基于動力性和燃油經濟性的無級自動變速(CVT)傳動設計與控制理論,研制成功無級自動變速轎車;建立了動力傳動系統(tǒng)基于系統(tǒng)匹配與能量優(yōu)化的節(jié)能環(huán)保設計理論與控制策略,支撐了國產混合動力轎車的產業(yè)化開發(fā)。上述成果多項被企業(yè)采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曾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三等獎5項,獲權國家專利1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150余篇。先后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培養(yǎng)計劃,被人事部等授予“全國優(yōu)秀留學回國人員”稱號,當選為中共十五大代表,2004年被教育部批準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李曉紅
李曉紅,男,漢族,1959年6月出生,重慶合川人。工學博士(中國重慶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
現(xiàn)任重慶大學校長(副部長級),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兼任重慶市科協(xié)主席、中國煤炭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團顧問等職務。
主要從事煤礦瓦斯開采及礦山安全的研究工作,是享受國家政府津貼的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國家級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先后主持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固體磨料在自激震蕩流中的混合機理及脈沖磨料水射流的研究”,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等2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的研究工作;發(fā)表研究論文160余篇、出版著作4部;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l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國際性學術獎2項。
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任宏
任宏,男,1955年9月生,漢族,重慶市人?,F(xiàn)任重慶大學教授、博導,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院長,重慶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并擔任教育部、建設部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專業(yè)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高等教育工程管理專業(yè)評估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土建學科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2007、2008“中國工程管理論壇”第一、二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學術期刊《建筑結構學報》、《建筑經濟》等的編委、重慶市監(jiān)理協(xié)會副會長、重慶市造價協(xié)會副理事長等職。1996年,被國家人事部批準為百千萬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998年,被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負責的《工程項目管理》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2007年,當選重慶大學教學名師和重慶市教學名師。
任宏同志1988年公派赴英國留學,1992年獲博士學位,后于英國從事了二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國后長期從事工程管理、技術經濟、房地產開發(fā)與經營、土地資源管理、城鎮(zhèn)建設等方面的教學及研究工作,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教學、科研成果。先后承擔了國家和有關部委下達的20多項科研課題,發(fā)表100余篇學術論文,編寫國家“十五”、“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和專著7部。同時,還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從技術、經濟、管理、法律等角度完善了我國工程管理、造價管理學科體系,針對教學體系中技術課程的核心地位及難掌握的關鍵性難題,主張推動工程管理專業(yè)教學“技術課程中的白話”革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融合學科體系終的各個知識平臺,從“材料選用、物理攪拌”到“化學融合”教學方法“三步曲”的跨越。此外,針對我國當前大量存在的對國民經濟發(fā)展具有決定意義的超大型項目,提出了“巨項目管理”的理論及方法體系;針對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問題,提出了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觀點和理論,在實踐中較好地解決了城市開發(fā)中土地征用和拆遷各種社會問題;提出了建設項目管理風險生命周期與風險關系等相關風險管理理論;提出了城市價值決定房價理論,就城市價值與房地產開發(fā)之間的辨證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改變了過去對房價泡沫認識單一的缺陷,為宏觀調控提供了可靠的政策建議。以上成果已為國內有關研究機構所采用,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張宗益
張宗益,男,1964年5月生,漢族,貴州松桃人。中共黨員,工學、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任重慶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兼任全國MP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重慶市科學技術帶頭人等職務。。
他主要從事技術經濟及管理、宏觀管理與決策領域的研究,方向為轉型經濟及增長、公司治理與信用風險管理等。他在地區(qū)經濟增長行為和地區(qū)收入不平等及其原因方面的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受到國內外同行廣泛關注和好評。他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管理世界》等國際、國內高水平學術刊物上共發(fā)表研究論文160余篇,其中在英文雜志上發(fā)表論文17篇。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11部。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杰出青年基金、國家863項目以及重慶市科委等科研項目約40項。作為第一獲獎人的科研成果曾9次獲教育部和重慶市一、二、三等獎。
1999年入選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999年獲重慶青年五四獎章,2003年被中國技術理論研究會授予“優(yōu)秀技術經濟教育家”稱號,2003年獲寶鋼教育獎(優(yōu)秀教師獎),2004年重慶市高校優(yōu)秀中青年骨干教師,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4月入選國家“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培養(yǎng)計劃,2006年5月獲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潘復生
潘復生,1962年7月生,西北工業(yè)大學博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輕金屬研究院院長,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負責人,重慶市首屆學術帶頭人。日本千葉大學客座科學家,英國倫敦大學訪問教授。
1989年在重慶大學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5年被聘為重慶大學博士生導師, 1998年獲國務院政府專家特殊津貼。曾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重慶市“十杰青年”,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美國杜邦科技創(chuàng)新獎”和“第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和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波蘭“世界材料和制造科學院“指導委員會成員,國家儀表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主任,中國鎂協(xié)副會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合作協(xié)會理事,重慶市材料學會理事長;歐洲《Journal of Achievements in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等兩個國際刊物的編委,《科學咨詢》編委會主任,《功能材料》編委會副主任,化學工業(yè)出版社“輕合金材料”叢書編委會常務副主任委員,機械工業(yè)出版社“材料科學和工程研究進展”叢書編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特邀編輯等。
多次擔任國際會議的主席或副主席。是第一屆和第二屆中英先進材料研討會和第三屆中歐材料研討會的中方主席,第三屆國際鎂會議主席;連續(xù)幾年是國際上幾大國際鎂合金會議(如德國國際鎂合金會議、俄羅斯國際鎂合金會議、北京國際鎂合金會議等)的國際委員會成員,98年第七屆至2006年第十五屆國際科學會議(材料和機械工程)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曾兼任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冶金學科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計委稀土—有色專家組成員,國家科技部鎂合金重大專項專家組成員,重慶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團秘書長。
專長輕合金材料(鎂合金、鋁合金)、復合材料和工具材料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參加各種科研項目40多項,其中國家級和部省級重要科研項目20多項。培養(yǎng)博士后7名,培養(yǎng)博士和碩士研究生50多名。共計已在國內外雜志發(fā)表論文200多篇(其中《SCI》和《EI》收錄120多篇次),出版著作7部(本),已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20多項(已獲授權7項。多次被國際會議組織者邀請做大會特邀報告。已獲國家(國務院)和省部級重要科技獎勵12次,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國家技術發(fā)明四等獎各1次,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次。
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尹光志
尹光志教授,男,1962年4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任重慶大學資源及環(huán)境科學學院院長;“西南資源開發(fā)及環(huán)境災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礦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礦物資源工程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重慶市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國土資源與房地產學會副會長;《巖土力學》、《重慶大學學報》、《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返入s志編委。采礦工程國家級重點學科、礦業(y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學術帶頭人之一。主要從事巖石力學與工程、礦山災害及其控制、安全技術與工程、巖土工程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研人員先后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子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預研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資助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慶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5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橫向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其中“煤礦開采深部瓦斯(煤層氣)涌出預測的方法及區(qū)域治理”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煤層氣(沼氣)涌出規(guī)律的研究”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天池煤礦沖擊地壓綜合防治的研究” 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急傾斜煤層俯偽斜采煤法防治煤與瓦斯突出的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細粒尾礦及其堆壩穩(wěn)定性研究” 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2項。出版《巖石斷裂力學》,《巖石非線性動力學理論及其應用》,《煤與瓦斯突出的區(qū)域危險性預測》,《細粒尾礦及其堆壩穩(wěn)定性分析》等5部專著;在國內外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60多篇。已培養(yǎng)博士生10余人,碩士生20余人。曾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獎”,重慶市“首屆十大杰出青年”稱號,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重慶市安全技術與工程學科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國家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04年被國家人事部等7個部委評選為“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重慶大學研究生導師:魏子棟
魏子棟,男,1963年9月生,甘肅莊浪縣人,工學博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輸配電裝備及系統(tǒng)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發(fā)電技術研究室主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氫能專業(yè)委員會委員,重慶市表面工程學會理事長,重慶市應用化學學科學術帶頭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重慶市第三屆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長期致力于氫能與燃料電池核心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研究,主要學術貢獻:提出并從理論上確定“碳表面M元素對Pt的錨定效應”理論;建立了表征氣體多孔電極微時空尺度內物質傳遞與電化學反應及耦合規(guī)律的數(shù)學模型,發(fā)現(xiàn)三相界面與電極電位賴關系;提出PEMFC團簇模型,發(fā)現(xiàn)催化層有效通道數(shù)與組成之間的非平衡耗散結構特征;建立了描述甲醇電化學氧化過程電位振蕩的非線性動力學模型,在國際上首次闡明甲醇電化學氧化時出現(xiàn)的電位振蕩的根源在于電極電位對CO和含氧物種所參與的電化學反應和化學反應的耦合反饋作用;發(fā)明有序化抗溺水氣體多孔電極及核/殼結構燃料電池催化劑。
先后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近幾年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863高技術項目2項,省部級重大研究項目2項;獲國際學術機構獎勵1次,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2次,發(fā)表學術論文80余篇, 其中SCI收錄56篇,EI核心版收錄48篇,他引500多次,申請發(fā)明專利授權11項,其中5項授權。
重慶大學
添加重慶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重慶大學考研分數(shù)線、重慶大學報錄比、重慶大學考研群、重慶大學學姐微信、重慶大學考研真題、重慶大學專業(yè)目錄、重慶大學排名、重慶大學保研、重慶大學公眾號、重慶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重慶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