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yī)科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

更新時間:2022-07-30 10:34:32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重慶醫(yī)科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
Add 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重慶醫(yī)科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重慶醫(yī)科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重慶醫(yī)科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重慶醫(yī)科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來自重慶醫(yī)科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wěn)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重慶醫(yī)科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你的考研報考有用。

以下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錯誤,可聯系我們進行免費更新或刪除。建議導師將更新的簡歷尤其對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發(fā)送給我們,以便考研學子了解導師的情況。(導師建議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續(xù)隨時更新網頁或發(fā)布調劑信息??佳信删W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聯系方式>>。

重慶醫(yī)科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可用 Ctrl+F 進行搜索)

周宏灝 徐晨 邢若曦 涂小林 羅子國 蔣電明

蔣電明 ,男,1957年10月26出生。漢族,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

一、歷程

1983.03~1982.01在重慶醫(yī)學院醫(yī)學一系讀書;1982年畢業(yè)后分配到重慶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骨科工作;1982.02~1984.05在醫(yī)院外科系統(tǒng)(普外、泌尿、胸外、麻醉等)輪轉學習;1984.05~1985.05在上海華山醫(yī)院手外科學習;1985.05至今,在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骨科工作;1988年進主治醫(yī)師、講師;1995年3月晉升副主任醫(yī)師、副教授;2000年10月獲主任醫(yī)師、教授;1997年獲碩士導師、2002年獲博士導師資格;200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骨科主任、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導師。

目前主要從事手外科、脊柱外科、創(chuàng)傷骨科工作,在周圍神經損傷的診斷與治療及脊柱創(chuàng)傷、腫瘤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在西南地區(qū)有一定影響。

二、作品

現任:重慶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骨科教研室主任,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會委員,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分學常務委員,中國醫(yī)師協會骨科分會常委,中華醫(yī)學會創(chuàng)傷學會常委,中華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委員,重慶市骨科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裔骨科學會理事,《中華醫(yī)學研究雜志》、《中華實用醫(yī)藥雜志》、《中華醫(yī)藥雜志》、《中華現代外科學雜志》常務編委,《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中國矯形外科雜志》、《罕少疾病雜志》、《中華現代臨床醫(yī)學雜志》、《西部醫(yī)學》、《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重慶醫(yī)學》、《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和骨科雜志》、《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英文版》、《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中華中西醫(yī)結合雜志》等編委。已發(fā)表科研論文32篇,參加10余次國際會議。參與11部臨床專著的編寫。科技成果2項,并成功申報國家“863”科研課題一項(獲120萬元資助)、重慶市科委功關課題兩項(獲29萬元資助),申請國家專利兩項(專利號:200420033887.6;200420033888.0)。已招收碩士研究生18人,博士研究生3人?,F任重慶市渝中區(qū)第十一屆政協委員。

教授,碩士生導師,醫(yī)學碩士。重慶醫(yī)科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醫(yī)學實驗技術專業(yè)教研室主任。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理事;重慶市分測試學會副秘書長;重慶市電子顯微鏡學會秘書長。《檢驗醫(yī)學與臨床》雜志編委。

主要研究方向: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癌

主要研究領域:主要從事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癌發(fā)生機理的研究以及前列腺癌逆向調控的研究。近年來主持省部級重點公關課題2項;廳局級科研課題2項。主持校級教改課題一項,并獲教改成果二等獎。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fā)表學術論文55余篇表,其中SCI和CSCD收錄的相關論著30余篇。 男,1967年生,重慶醫(yī)科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兼職教授,重慶市百人計劃特聘專家。2014年全職從美國引進回國。在國外期間長期從事細胞信號傳導與干細胞骨軟骨發(fā)育相關研究。在骨發(fā)育Wnt和Notch信號通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發(fā)表SCI骨科研究論文17篇,總IF>170分,他引1800多次,單篇最高517次。提出骨細胞是靶向細胞、介導激素和機械力刺激控制成骨/破骨細胞分化假說。研究成果入選美國骨科年會杰出研究報告。研究課題涉及骨細胞Wnt-Notch信號調控骨形成細胞和分子機制,以及促骨生產新藥基礎研究。工作目標:了解成骨細胞發(fā)育分化機理和開發(fā)骨的合成代謝藥物。解決骨質疏松和老年骨折不愈合,以及為衰老、遺傳性骨病和運動減少等造成的成骨細胞數量減少和活性降低提供直接的改善方法、增加或修復骨量和骨結構;也適用于航天飛行中保護宇航員;以及為骨異常代謝提供臨 床診斷學的分子基礎,并促進其發(fā)展。長期目標:攻克骨再生醫(yī)學難題。即,了解成骨細胞發(fā)育特點,誘導成骨細胞的體外定向發(fā)育分化,向病患者提供成骨細胞, 改善、恢復骨健康。 重慶醫(yī)科大學特聘教授、博士/博士后導師,巴渝學者特聘教授。1992,1994年分別獲得薩斯克徹溫大學(U of Saskatchewan, Canada)生理專業(yè)本科榮譽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1998年獲得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 分子生物學/癌癥生物學的博士學位;1998-2002年,在世界著名的腫瘤研究和治療中心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從事博士后研究;2003-2005年任該中心分子藥理學研究部的助理研究員;2003年獲得美國醫(yī)學科學研究院(NIH)RO1基金的資助,開始獨立主持和開展癌癥領域的研究;2006年被美國芝加哥大學任命為病理系終生教授軌道助理教授,建立實驗室,運用多學科交叉的手段主持癌癥基礎,應用和臨床轉化的研究。2012年被重慶醫(yī)科大學生命科學院聘為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于2012年6月全職到重慶醫(yī)科大學就職。

邢若曦教授在實體瘤發(fā)病-發(fā)展-擴散機理、 癌細胞信號傳導 、建立與臨床相關的原發(fā)腫瘤及轉移動物模型、活體實時監(jiān)控腫瘤對治療的反應、以及研發(fā)靶基因藥物等方面等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和建樹。邢教授研發(fā)的,用于胰腺癌治療的硫代反義寡核苷酸KSR (KSR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獲得美國專利(專利號:7528116)。邢教授作為負責人(PI)或主要參與者承擔了 多項NIH 課題,作為負責人承擔了多項不同癌癥基金會資助的課題,總研究經費超過 USD $2,000,000 。邢若曦教授擔任美國國防部研究基金評審委員會乳腺癌研究項目的專家評審組成員。到重慶醫(yī)科大學任職后已取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資助。在包括《Nature Medicine》、《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Cancer Research》、《Moel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PLoS ONE》等國際權威雜志上發(fā)表30篇高水平論文和綜述。邢若曦教授還作為多個SCI雜志的審稿專家。 邢若曦教授在實體瘤發(fā)病-發(fā)展機理、癌細胞信號傳導 、以靶基因藥物研發(fā)等方面等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和建樹.邢若曦教授首次發(fā)現并證實KSR是介導 Ras信息通路、促進實體腫瘤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一個必需因子,研發(fā)了兩種不同類型的KSR抑制劑 提出沉默KSR將有針對性強地阻礙Oncogenic Ras信息傳導。邢若曦教授建立和優(yōu)化了多種熒光標記、可供活體實時觀察腫瘤行為的裸鼠腫瘤模型;首次實時記錄了低劑量抗腫瘤血管生成藥物,通過逆轉腫瘤血管的高滲透性而改進化療藥物傳遞這一機制;首次實時記錄了自然擴散的人前列腺癌細胞在裸鼠受累的肝和肺部血管里滯留,存活和增生,提出轉移的癌細胞在受累器官血管內的存活,增生是轉移增殖和存活的一個新的模式;首次建立了與臨床相關的寡灶型和多灶型轉移的裸鼠模型,并用此模型證實了microRNA對寡/多灶型轉移的調控作用。邢若曦教授實驗室近年建立了一整套有別于此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模式,鑒別、分離、克隆和研究了能夠以對稱分裂(SD)和非對稱分裂(ASD)方式自我更新,具有正常干細胞特性的兩種癌細胞,為干細胞樣癌細胞的存在提供了更直接的實驗證據。邢若曦實驗室與著名轉化生物信息專家Yves Lussier教授的實驗室合作, 將腫瘤細胞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與信息生物學/計算生物學的分析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突破了以單個基因為中心的直線性研究思路的片面和局限,形成了一套以臨床觀察為切入點,客觀、全面、深入地研究腫瘤行為機制、適于基礎和臨床成果相互轉化的新研究手段。他們首次發(fā)現和驗證了一個新的腫瘤擴散抑制microRNA, miR-204及作用機制;解譯了乳腺癌缺乏基因重疊的不同基因標記 (gene signature)能夠提供相似腫瘤診斷和預后的分子機制;建立了穩(wěn)定寡灶型轉移的 microRNA特征圖譜,提出分子生物學性狀的差異可以用于優(yōu)選適合寡灶型轉移針對性治療的方法。
聯系方式:郵箱:rosiexing@163.com

男。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皮埃爾-瑪莉-居里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病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醫(yī)科大學教務處處長,重慶醫(yī)科大學縉云校區(qū)管委會副主任,重慶市中青年骨干教師,全國高等醫(yī)學教育管理研究會理事,重慶市僑界青年總會常務理事,基礎醫(y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

1987年畢業(yè)于重慶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系,獲醫(yī)學學士學位。1995年于重慶醫(yī)科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獲醫(yī)學碩士學位。1998年晉升為副教授。2002年赴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皮埃爾-瑪莉-居里大學)攻讀神經科學博士學位2003年獲得首屆國家優(yōu)秀自費留學人員獎學金,2005年獲得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后回校任教。先后任重慶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院長;縉云校區(qū)管委會副主任;國家級基礎醫(yī)學實驗教學中心主任等職務。2009年起任重慶醫(yī)科大學教務處處長。
長期從事泌尿生殖反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調控的神經生物學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留學人員回國科研啟動項目、重慶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慶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慶市首批優(yōu)秀人才資助計劃、重慶醫(yī)科大學校辦課題等項目。在SCI、CSCD等國內外刊物發(fā)表論文30余篇。
從事醫(yī)學教育管理工作十余年,積極組織推進本校醫(yī)學教學改革,先后承擔了重慶市教學改革重大項目、重慶醫(yī)科大學教學改革重大項目等課題,獲得重慶市人民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重慶醫(yī)科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2009年獲得重慶市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學管理者。先后發(fā)表教學論文10余篇。

李希(1976~),女,重慶人,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醫(yī)科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1998年南京大學本科畢業(yè)獲學士學位,2003年獲南京大學生理專業(yè)博士學位,2006~2007年赴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醫(yī)學院生化系做訪問學者, 現任重慶醫(yī)科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醫(yī)學分會青年委員,上海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F主要研究脂肪細胞發(fā)育分化過程中的基因轉錄調控以及代謝相關疾病的分子機理研究。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上海市優(yōu)秀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以及跟蹤計劃,上海市衛(wèi)生局新優(yōu)青培養(yǎng)計劃等多項課題。發(fā)表學術論文48篇,作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PNAS、MCB、JBC等高水平雜志發(fā)表論文19篇。

2016年 教育部“高等學校優(yōu)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二完成人)。2013年上海市科委“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A類)”跟蹤計劃。2011年上海市衛(wèi)生局“新一輪上海市衛(wèi)生系統(tǒng)優(yōu)秀青年人才培養(yǎng)計劃”。2009年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計劃2008年上海市科委“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A類)”計劃 。

主要研究脂肪細胞發(fā)育分化過程中的基因轉錄調控、表觀調控以及代謝相關疾病的分子機理研究。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上海市優(yōu)秀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以及跟蹤計劃,上海市衛(wèi)生局新優(yōu)青培養(yǎng)計劃等多項課題。發(fā)表學術論文51篇,其中SCI論文40篇。作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J. Hepatol.、PNAS、MCB、JBC等高水平雜志發(fā)表論文22篇,最高影響因子11.33。還參與編寫教材2部《分子醫(yī)學導論》和《生物化學》(復旦大學出版社),獲得教育部高校優(yōu)秀科技成果獎自然科學二等獎(第2完成人),獲得專利授權1項“一種多肽gapM1及其制備方法”(專利號:200510025128.4,第3申請人)。

(1)Liu-Ling Xiao, Xu-Guang Yang, Yu-Li Lin, Shu-Fen Li, Jin-Hui Jiang, Shu-Wen Qian, Qi-Qun Tang, Rui He* and Xi Li*,(2016)Large adipocytes function as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toactivate CD4+ Q1 T cells via upregulating MHCII in obes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16 Jan;40(1):112-20
(2)Zhi-Chun Zhang, Yan Liu, Liu-Ling Xiao, Shu-Fen Li, Jing-Hui Jiang, Yue Zhao, Shu-Wen Qian, Qi-Qun Tang, Xi Li* (2015) Up-regulation of miR-125b by estrogen protects agains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in female mice.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5;63(6): 1466-1475
(3)Zhi-Chun Zhang, Yuan Liu, Shu-Fen Li, Liang Guo, Yue Zhao, Shu-Wen Qian, Bo Wen, Qi-Qun Tang,Xi Li*.(2014) Suv39h1 mediates AP-2α-dependent inhibition of C/EBPα expression during adipogenesis.Mol Cell Biol. 34(12):2330-8 (selected as a Spotlight by editor )
(4)Yue Zhao, Ya-Dong Zhang, You-You Zhang, Shu-Wen Qian, Zhi-Chun Zhang, Shu-Fen Li, Liang Guo, Yuan Liu, Bo Wen, Qun-Ying Lei Qi-Qun Tang, Xi Li*, (2014) p300-Dependent Acetylation of ATF5 Enhances C/EBPβ Transactivation of C/EBPα During 3T3-L1 Differentiation. Mol Cell Biol. 34(3):315-324
(5)Shu-fen Li, Liang Guo, Shu-wen Qian, Yuan Liu, You-You Zhang, Zhi-Chun Zhang, Yue Zhao, Jian-Yong Shou, Qi-Qun Tang,Xi Li*,(2013) G9a is transactivated by C/EBPβ to facilitate mitotic clonal expansion during 3T3-L1 pre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Am JPhysiol Endocrinol Metab,304(9):E990-E998
(6)Yuan Liu, Zhi-Chun Zhang,Shu-wen Qian, You-you Zhang,Hai-yan Huang, Yan Tang,Liang Guo, Xi Li*, and Qi-qun Tang*, (2013) MicroRNA-140 promotesadipocyte lineage commitment of C3H10T1/2 pluripotent stem cell via targeting Osteopetrosis-associat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1. J. Biol. Chem., 288(12):8222-30
(7)Yuan-Yuan Zhang, Shu-Fen Li, Shu-Wen Qian, You-You Zhang, Yuan Liu, Qi-Qun Tang, Xi Li*, (2012) Phosphorylation prevents C/EBPb from the calpain-dependent degradation.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419 (3) : 550-555
(8)You-You Zhang, Xi Li*, Shu-Wen Qian, Liang Guo, Hai-Yan Huang, Qun He, Yuan Liu, Chun-Gu Ma, and Qi-Qun Tang*, (2011)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histone H4 by C/EBPb during the mitotic clonal expansion of 3T3-L1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2: 2165-74
(9)Xi Li, Henrik Molina, Haiyan Huang, You-you Zhang, Mei Liu, Shu-wen Qian, Chad Slawson, Wagner B. Dias, Akhilesh Pandey, Gerald W. Hart, M. Daniel Lane, Qi-Qun Tang (2009) O-linked N-acetylglucosamine modification on 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 role during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J. Biol. Chem., 284: 19248-19254
(10)Xi Li, Jae-Woo Kim, Mads Gronborg, M Daniel Lane, Qi-Qun Tang, (2007) Role of cdk2 in the sequential phosphorylation/activation of C/EBPb during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4: 11597-602  研究方向:

藥物基因組學、遺傳藥理學、臨床藥理學

個人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重慶醫(yī)科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南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和遺傳藥理研究所所長、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檢驗所所長、中南大學國家重點學科藥理學首席教授、衛(wèi)生部臨床藥理國家培訓中心和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藥品臨床研究培訓中心主任。1962年從武漢醫(yī)學院醫(yī)療系本科畢業(yè)后在空軍醫(yī)院當內科醫(yī)生;1978年調任湖南醫(yī)科大學任藥理和臨床藥理學教師;1983年赴香港大學作訪問學者,隨后赴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的臨床藥理室擔任高級研究員;1991年回國在湖南醫(yī)科大學創(chuàng)建遺傳藥理學研究所,這是我國第一家這一新興學科的研究單位。他是國際遺傳藥理學和藥物基因組學學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并創(chuàng)建了中國藥理學會藥物基因組學專業(yè)委員會并任首任主任委員;擔任《Pharmacogenet Genomics》等6家國外著名雜志編委,美國Merck國際臨床藥理獎學金評委。經30多年的系統(tǒng)研究,積累、沉淀、凝練了大量科研成果,在國際SCI刊物包括《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發(fā)了220多篇英文論文,出版了《遺傳藥理學》中、英文專著和研究生教材4部、高等醫(yī)藥院校五年制和八年制《藥理學》中、英文教材6部,培養(yǎng)了200多名碩博士或博士后。他的研究成果被美國大學教科書引為經典。他建立了具有我國國家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遺傳藥理學理論體系。2011年底召開的全國第一屆藥物基因組學大會上由與會院士作的大會閉幕詞中評價他“幾十年不懈的努力,奠定了我國藥物基因組學的基礎,開創(chuàng)了我國個體化醫(yī)學的時代,同時也引領了我國藥物基因組學和轉化醫(yī)學的發(fā)展”;2012年中國工程院提出的 “我國轉化醫(yī)學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報告”中評價他和他的團隊“是中國藥物基因組學的研究先驅”,并且“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他在國際上是同行廣泛認可的遺傳藥理學領頭人,國際遺傳藥理學先驅Kalow在《新英格蘭雜志》發(fā)專文稱“周宏灝等的研究給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了挑戰(zhàn),WHO應為此提出指導原則”;《新英格蘭雜志》專欄主編Wood教授認為“周宏灝關于藥物反應種族差異的研究是遺傳藥理學領域一個里程碑式的研究”。他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在國內首先提出并倡導基因導向個體化用藥,還身先士卒創(chuàng)建了我國首家個體化用藥咨詢中心,開發(fā)了首張個體化藥物治療基因芯片。周宏灝院士還在國家政策制定、重大科研項目設置、個體化醫(yī)學的全國推廣作出巨大努力,提出并承擔了6項國家創(chuàng)新藥物重大專項和863重大項目的研究。如今,周院士的團隊已經建立了一個多類疾病藥物治療的數據決策體系,可以有效的指導相關藥物的合理、科學和個體化用藥,實現量體裁衣式的“一人一藥一量”的新型醫(yī)學模式。 研究生導師介紹
姓名:羅忠禮性 別:男?院 系:基礎醫(yī)學院
行政職務:專業(yè)技術職稱:導師類別:碩士生導師
從事專業(yè)1: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從事專業(yè)2:從事專業(yè)3:
最后學歷:博士畢業(yè) 最后學位:任碩導年月:2011年12月
任博導年月:是否院士:否是否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否
畢業(yè)院校:四川大學畢業(yè)專業(yè):07101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畢業(yè)時間:
辦公電話:E-mail:Zhongliluo@163.com是否停招:否
◇ 個人簡歷:
羅忠禮,重慶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副教授。男,1976年出生,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中國細胞生物學會會員。2010年5月回國進入重慶醫(yī)科大學工作,有生物、化學、物理、醫(yī)學等學習、研究及教學經歷,知識結構體系合理,開拓創(chuàng)新、尊重學術、崇尚科學。師承著名科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奧地利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S. Zhang 教授(MIT, U.S.A)和著名科學家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Bengt Nordén教授。學術關注領域主要包括:納米生物醫(yī)學,特種醫(yī)學,組織工程,膜蛋白穩(wěn)定及晶體解析和創(chuàng)傷修復。構建了手性自組裝短肽系統(tǒng),發(fā)現D型自組裝短肽具有快速止血功能,設計了新型納米短肽細胞三維長程培養(yǎng)體系和表面活性劑穩(wěn)定膜蛋白體系。在國際國內較高水平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近十幾篇,包括Biomaterials,Chem Soc Rev,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s (PLoS)系列,Soft Matter,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中國高等化學學報等。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發(fā)表的代表性5篇英文文章的總影響因子暫為52.5,其中單篇最高影響因子為28.76 (Review)、這幾篇文章的平均影響因子約10.5;H指數現為5.0;參編英文專著1部;申請專利2份,其中一份在2010年9月獲得專利授權,另一份處于公示期;是 PLoS系列、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Cairo University)雜志評委。做為項目負責人,2011年分別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各1項,共3項(信息統(tǒng)至2012年12月)。歡迎具有勤奮、踏實、創(chuàng)新、愛心等優(yōu)秀品質的青年朋友報考或者調劑。
◇ 本人從事的主要研究方向:
納米生物醫(yī)學,創(chuàng)傷修復,組織工程,特種醫(yī)學,膜蛋白穩(wěn)定及晶體解析.
◇ :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
論文題目刊物名稱刊物國家收錄情況卷期排名
Structural dynamic behaviors of a self-assembling peptide EAK16 made of D-amino acidsPLoS One國外 SCI2008,3:e2364 1
Self-Organization of a Chiral D-EAK16 Designer Peptide into a 3D Nanofiber ScaffoldMacromole. Biosci.國外 SCI2008;8:785-911
Structures of self-assembled lipid-like peptide-heterodimers: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pH, temperature and ionic strengthSoft Matter國外 SCI2010;6:2260-701
Fabrication of self-assembling D-form peptide nanofiber scaffold d-EAK16 for rapid hemostasisBiomaterials國外 SCI2011;32:2013-201
Direct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trace porcine insulin on carbon paste electrode with modified graphite powderAsian J Chem國外 SCI 2012;24:3665-703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and analytical detection of insulin on pretreated nanocarbon black electrode surfaceAnal. Meth. 國外 SCI2012;4:1377-823
Designer nanomaterials using chiral self-assembling peptide systems and their emerging benefit for society Chem Soc Rev國外 SCI 2012;21:4736-541
Designer D-form self-assembling peptide nanofiber scaffolds for 3-dimensional cell culturesBiomaterials國外 SCI2013;34:4902-131
◇ :出版專著教材情況(注:在書名后注明教材或專著)
名稱類別出版單位日期排名
Amyloid Fibrils and Prefibrillar Aggregates: 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專著Wiley-VCH Verlag, Weinheim2013-01-011
◇ : 成果獲獎情況
成果名稱頒獎部門等級完成日期證書號排名
◇ :主持重大科研項目情況
項目名稱任務來源完成形式完成日期鑒定驗收單位主要結論排名
運用新型自組裝短肽系統(tǒng)探索細胞的三維培養(yǎng) 學校自選項目論文重醫(yī)基礎醫(yī)學院完成1
◇ :目前承擔的主要項目
項目名稱及下達編號項目類別項目來源起訖時間科研經費(萬元)本人承擔任務
運用新型自組裝短肽系統(tǒng)探索細胞的三維培養(yǎng)2010-124.50主持
新型智能化自組裝短肽系統(tǒng)的調控對細胞三維培養(yǎng)機制的基礎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2/01-2014/1222.00主持
手性自組裝短肽對創(chuàng)傷中快速止血的機制探索與模型建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2/01-2014/12 4.00主持
新型智能化自組裝短肽系統(tǒng)的調控對細胞三維培養(yǎng)機制的基礎性研究?。ㄗ灾螀^(qū)、直轄市)項目2012/01-2014/12 5.00主持
重慶醫(yī)科大學

添加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重慶醫(yī)科大學考研分數線、重慶醫(yī)科大學報錄比、重慶醫(yī)科大學考研群、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姐微信、重慶醫(yī)科大學考研真題、重慶醫(yī)科大學專業(yè)目錄、重慶醫(yī)科大學排名、重慶醫(yī)科大學保研、重慶醫(yī)科大學公眾號、重慶醫(yī)科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重慶醫(yī)科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重慶醫(yī)科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